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6
4

你們正在討論一個新 App 的開發專案。

你在會議上問:「這個 App 的核心功能,需要後端團隊提供一組新的會員資料 API,請問這個時程上來得及嗎?」

後端團隊的技術主管阿德豪爽地拍了拍胸脯說:「這個 API 很單純啦!沒問題,交給我們!」

你心中一塊大石落地,在會議記錄上寫下「後端團隊負責搞定 API」,並對阿德投以感激的眼神。會議在大家一片「合作愉快」的氛圍中圓滿結束。

兩週後後,你的 App 前端功能已全部開發完成,就只等著串接那組神聖的 API。你興奮地在 Slack 上敲了阿德一下:「德哥!我們前端好了,可以準備串接 API 囉!」

頻道那頭,傳來了阿德困惑的貼圖,接著是一行字:「API?喔喔喔那個啊,我們上次有討論到,但它沒有被排入我們團隊這個季度的 Sprint Backlog 耶。我們手上還有 CTO 交辦的幾個更高優先級的任務,現在沒辦法處理喔。」

你的血液在那一刻彷彿凝固了。

你急忙翻出兩週前的會議記錄,上面確實寫著那一行字,但那又如何?那只是一份你自己的筆記,不是一張被正式建立、被指派、並被列入對方團隊工作排程的 Jira Ticket。

你看著交付專案項目時程,心裡想著,看來自己的明天也要跟那支還沒被寫出來的 API 一樣出現 404 Not Found 的錯誤了。

症狀診斷

這個病症,我們稱為「口頭承諾依賴症」。

病根在於,我們天真地相信,會議室裡的口頭共識,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效力。我們誤把「當下的和諧」當成了「永恆的承諾」。

但真相是人類的記憶力極度不可靠(超級不可靠的那種 ☺️),而且還會被預算、績效、部門利益等現實因素,在大腦中進行「選擇性」的修改。一場沒有白紙黑字結論的會議,就像一場沒有公證人的登記結婚,當事人未來隨時可以否認自己說過「我願意」。

臨床案例

那天正好和設計師在工程師的電腦前看初版的遊戲介面成效,這時,業務主管剛好經過,看到我們聚在一起討論,也湊了過來。

「哇!這就是我們要上線的那個互動小遊戲嗎?看起來不錯喔!」業務主管顯得很興奮,然後突然指著螢幕說:「不過這個背景顏色太暗了,可以換成淺藍色嗎?還有這個按鈕位置應該放右下角,使用者比較容易點擊。最後是那個動畫的部分,我覺得需要調整成像是煙火的樣子,這樣會比較符合節慶感。」

我看向工程師,在他點頭確認後,回答:「可以啊,那我們就安排調整,在驗收會議的時候就會是新的版本。」

一週後,在正式的專案驗收會議上,我信心滿滿地展示專案的成果,結果最有趣的事情發生了,業務主管的臉非常嚴肅:「等等,這不是我要的效果。我記得我說的是淺綠色背景,按鈕應該要在中間才對。還有怎麼會是煙火呢?我們活動是在端午節不是雙十節,用煙火有點不太合適吧?」

我當下驚訝地看著他:「但是這個是你上週四經過時明確跟我們說要調整的….」

「我什麼時候說過?有會議記錄嗎?」業務主管一個反問,我當下啞口無言。

那只是一次走廊偶遇,我們沒有記錄任何東西,也沒有發送任何確認郵件,所以當然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,我們不得趕工加班,在兩天內重新調整畫面和功能,以符合最新的要求。

處方籤

這份處方,就如同「婚前協議書」。在任何專案或重要合作開始前,請務必和你的共事夥伴,共同簽署這份神聖的文件。

你不需要在每一次討論後,都寫出一份鉅細靡遺的報告。但一個專業的 PM 知道,根據會議的重要性,一份好的書面記錄,至少會包含以下模組的其中幾項,所以你可以根據當下的需求,挑選需要的模組做使用:

模組一:專案目的

  • 適用時機: 新專案的啟動會議,或是第一次與新的利害關係人討論時。
  • 核心問題: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它要解決什麼商業問題?

模組二:成功指標

  • 適用時機: 當討論涉及專案目標或預期效益時。
  • 推薦框架:OKR

模組三:範疇邊界

  • 適用時機: 任何時候只要討論到具體的「功能」或「交付成果」時,都必須使用。
  • 推薦框架: In/Out List 範圍內外清單,可以更聚焦在要什麼與不要什麼。
  • 產出範例
    • 範圍內:
      • App 團隊: 開發註冊頁面 UI、前端互動邏輯。
      • 後端團隊: 提供會員資料讀取與寫入的 API。
    • 範圍外:
      • 不支援第三方社群帳號登入 (Facebook, Google)。
      • 後端 API 不包含用戶的歷史訂單資料。

模組四:關鍵角色與職責

  • 適用時機: 只要會議結論涉及跨團隊合作或需要某人負責時,此為必備模組。
  • 推薦框架: ARCI 責任矩陣
    • A - Accountable : 當責者 (ps. 最終背鍋俠,基本上通常只有 1 個)
    • R - Responsible : 負責執行者
    • C - Consulted : 事前諮詢者
    • I - Informed : 事後告知者
  • 操作方式:
    1. 在會議中,確認每個關鍵任務,如「開發會員 API」、「設計註冊頁面」等
    2. 對每個任務,明確指定一位當責者 (A),可有多位執行者 (R)
    3. 討論哪些人需要在決策前被諮詢 (C),哪些人只需在事後被告知 (I)
    4. 製作責任矩陣表格,縱軸為任務,橫軸為角色/人名,在交叉處標記 A、R、C、I
    5. 分享給所有相關人員,確保大家對各自角色有共識
  • 常見錯誤:
    1. 為單一任務指派多個 A (當責者) - 正確做法是每個任務僅有一個 A
    2. 過度使用 I (知會者) - 會造成資訊過載,反而會讓 I 沒有發生作用,因為過多、高頻率的資訊同步,反而會造成資訊疲乏而忽略。
    3. 未針對具體任務分配角色 - ARCI 是使用在具體的執行工作項目,不能放在那種無法「行動」、「籠統」的專案階段

模組五:時程與資源

  • 適用時機: 只要會議結論涉及任何時間承諾或資源投入時,此為必備模組。
  • 產出範例:
    • 里程碑 1: API 規格確認 (4/15 前),需要後端團隊的小明投入 3 個工作天。
    • 里程碑 2: API 開發完成 (5/1 前),需要後端團隊投入 2 位工程師共 10 個工作天。

B 計畫:當對方覺得「寫這個太官僚」時

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最常見的推託之詞。

如果你擬好文件,對方卻說:「哎呀,我們合作這麼久了,不用這麼正式啦!寫這個太官僚了!」

此刻可能真的無法要求對方,那麼你就必須要降低形式,但保留精髓,務必要整理、發出「會議結論與行動項目」資訊彙整,無論是主旨清晰的 email,或是在訊息中發送給所有與會者。

關於【XX專案】的會議結論與後續行動項目

嗨,各位,感謝今天寶貴的討論。
為了確保我們理解一致,快速總結一下今天的結論與後續的行動項目:

1. 專案目標 [簡述目標]
2. 關鍵決策 [條列1, 2, 3]
3. 行動項目

  • **@王大明:**負責在 X 月 X 日前,提供客戶資料。
  • **@陳小美:**負責研究資料庫的對接方案。

如果以上內容有任何誤解,請在今天下班前回覆,否則我們就以此作為共識繼續前進。

這個做法,叫做「被動式同意」。你沒有強迫對方簽字,但你創造了一份所有人都收到且「默認」的書面記錄,那麼這份資訊,就是你在未來不幸需要對質時,最有力的呈堂證供。

最後的醫囑

所以,下次當你在會議上聽到一句充滿善意的「沒問題!」時,請先別高興得太早。

一個沒有被寫下來的承諾,只是一陣風,吹過就沒了。

你的工作,不是去相信人性,而是去建立一個能保護所有人(包括你自己)免於「人性弱點」的專業流程。把事情寫下來,不是因為你不信任對方,恰恰相反,是為了幫助我們所有人,都能更輕鬆、更沒有爭議地,去兌現我們當初的信任。


當時第一次遇到需求方翻臉不認人時,我的心裡狀態: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816/20145790z86dopIGmj.jpg


上一篇
病症04:「現在都 2025 了,還有人跑瀑布式開發的喔?」
下一篇
病症06:「我想要一台時速 500 km 的腳踏車!」
系列文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0
Alisonson
iT邦新手 5 級 ‧ 2025-08-17 19:17:25

把紀錄傳出去之後還會親切的問說:「不知道有沒有需要改的地方呢?」,等到他說沒有啊,或是傳個貼圖之後才可以放心。
確保他不會之後說:「你傳給我又沒有叫我看,裡面的紀錄不算吧?」

#Sylv!a iT邦新手 4 級 ‧ 2025-08-23 09:35:21 檢舉

沒錯,看得出來也是吃過啞巴虧的過來人 🥹
一定要使用 TCP 的概念來傳遞資訊,不能 UDP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823/20145790uZi9vzeSpv.png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